无巧不书    影集   教学   留言   聊天   国学   宋词夜话  
首页 - 读书 - 著作 - 辞典 - 诗选 - 对话 - 演讲 - 评论 - 日誌 - 悖论 - 书画 - 情感天地 - 雪泥鸿爪 - 闲情雅趣 - 管理茶座 - 经济学吧  
站点日历
73 2024 - 5 48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站点统计

文章搜索

 标题   内容

从工业社会到知识经济社会管理的十大变化 古典管理中的人本管理思想
未知 管理学与经济学的同源性研究   [ 日期:2006-01-23 13:12 ]

       杨兆宇

摘要 本文分析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定义、基本假设、研究对象的相似性、旨在证明管理学和经济学是同源的。作者相信打通管理学与经济学之间的围墙,重新整合这两种理论资源能更有效地满足21世纪人类经济管理实践对理论提出的需求。

关键词 管理学 经济学 相似性

我国管理学界流传着“管理学和经济学是孪生兄弟”的说法,然而认真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似性的文章我们至今尚未看到。本文从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定义出发,对这两门学科的基本假设、研究对象的相似性进行分析,目的是打通管理学和经济学之间的围墙,为整合出一种统一的经济管理理论开辟道路。

定义的相似性

我们认为分析管理学与经济学的相似性应从它们的定义出发,因为定义最能反映一门科学的本质。经济学的经典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英国经济学家 (Robbins)给经济学所下的定义是:“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它把人类行为作为目的与可以有其它用途的稀缺资源之间的关系来研究。”[1]这个定义强调了稀缺性和选择问题。

美国出版的<<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给经济学下的定义是:“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无限而又有竞争性的用途中间配置的问题。”[2]这个定义的要义是稀缺资源的配置。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P.A.萨缪尔森(Samuelson)和W.D.诺德豪斯给经济学下的定义是:“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3]这个定义和罗宾斯的定义一样,强调的是对稀缺资源用途的选择。

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经济学的核心是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我们可以把经济学定义为“配置资源的学问”。

管理学的经典定义主要有以下几个:

“管理可以定义为:规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组织成员的行为表现,善用各种资源,以达到组织预定目标的过程。”[4]这个定义强调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通过各种管理职能“巧”用各种资源。

“管理是一种为取得、分配并使用人力和自然资源以实现某种目标而行使某些职能的活动。”[5]

管理就是决策。这里决策的意思也就是做选择。

从管理学的几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管理学的核心是为了特定的目的整合资源。因此,我们可以把管理学定义为“整合资源的学问[6]”。

现在我们归纳一下,经济学是配置资源的学问,而管理学是整合资源的学问。整合和配置的区别有多大呢?我们认为这两个词是可以互替的。换言之,最精炼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定义是可以互替的。互替意味着什么?互替意味着这两个定义的等价。

二.基本假设的同一性

管理学和经济学都是从某种人性假定出发的,所以我们说这两门科学的基本假设是相同的。管理学和经济学从不同的角度抽象出了人性的各种模式,阐述了人的基本特性,并提出了不同的管理学理论和经济学理论。

巡视管理学和经济学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对人性的认识是沿着机械人--经济人--社会人--管理人--自我实现人这样一条路径发展过来的,对人性的认识深化,伴随着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发展变化。

1. 机械人

早期的管理学和经济学,把人当做会说话的动物,也就是当成整日劳动的机械人来看待。资本家花钱在劳动力市场上雇用劳动者,是为了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在劳动中创造出大于其本身价格的价值,以供资本家享用。因此,在资本主义初期的企业里,工人是一个受雇用的人,是一个会说话的工具。为了尽可能多地榨取剩余价值,资本家们采用残酷的手段管束工人,增加劳动强度,不改善工作环境,延长劳动时间,雇用童工和女工,尽量少给工资,实施严厉的惩罚手段。在当时的企业老板或管理者眼里,这些受雇工人全是些好吃懒做、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推一推动一动,没有一点责任心的恶人,如果这些人受雇于企业而不加以严格管理,不给予处罚,不多加看管,这些人就会不听使唤,就会偷懒,就会破坏,甚至还会闹事。因此,当时企业里所制定的许多管理条文和管理措施,今天来看都是十分不人道和不可思议的。这样一种对雇用人的看法和对其管理方式,被后来的管理学家总结为X理论”。

道格拉斯·麦克雷戈(Douglas McGregor)认为,传统的管理方式是建立在第一套假设即“X理论”之上的[7],代表了“传统的指挥和控制观点”。“X理论”的假设是:

(1)一般人有一种不喜欢工作的本性,只要可能,他就会逃避工作…;

(2)由于人类不喜欢工作的本性,对于绝大多数人必须加以强迫、控制、指挥,以惩罚相威胁,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付出适当的努力…;

(3)一般人宁愿受指挥,希望逃避现任,较少有野心,对安全的需要高于一切。

在这么一种对工人的看法(忽视了工人的一切需求和对利益的追求)下,工人工作的一切积极性和创造性都被抹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人际关系十分紧张,工人把其工作只视为糊口的手段,不满与反抗时常在企业中爆发。

2. 经济人

随着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科学管理学说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风行企业界。企业界开始接受科学管理学说中关于工人是“经济人” 的假设,开始意识到工人生产积极性对生产效率的重要影响。经济人假设的提出是对被管理者的人的认识的深化,在这一假设被接受的前提下,带动了管理方面的一场革新。

泰罗认为,企业家的目的是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而工人的目的是获取最大限度的工资收入,因此工人工作积极性的背后有一个经济动机,假如在能够判定工人工作效率比入党提高多少的前提下,给予工人一定量的工资激励,会引导工人努力工作,服从指挥,接受管理。结果是工人得到实惠即工资增加,而企业主们则增加了收入,也方便了管理。

在经济人的假设下,企业管理变成了制定一个比较先进的工作标准,而这可以通过时间动作分析加以确认;选拔符合要求的工人并适当加以培训,使之有可能达到工作标准,然后发展一套措施,用经济手段调动工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使其服从指挥,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显然,这一基本管理方式比传统的“机械人”模式下残酷地将工人当作“会说话的工具”来加管束的管理方式要先进,更符合人的特性。

事实上,在劳动仍被作为谋生的手段时,在收入水平不高而又面对丰富的物质社会时,人的行为背后确实存在着经济动机。因此,经济人假设利用人的这一经济动机,来引导和管理人们的行为,应该是一大创新。它开创了人本管理从其内在动机出发的先河,对人行为采取一种疏和导的方式,而不是外在的一味压迫,限制的方式。科学管理仅这一点就应永垂青史。

然而,对工人采用经济的激励手段,通过提高工资的刺激,并非企业家的良心发现,而是在制定出科学工作标准之后的事。此外,20世纪初的美国是个人主义价值观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作为这种思潮的反映,科学管理的实质是从企业家和工人双方都有个人主义营利心出发,来寻求他们双方为提高效率和管理而进行努力的方法。

3 .社会人

20世纪30年代的“霍桑实验”纠正了企业家们对员工不过是一个“经济动物”的偏见,证实了工资、作业条件、生产效率之间没有直接的相关关系,认为企业的员工不单纯是个经济人而是一个社会存在物,是“社会人”,并由此推出了一系列针对社会人的管理方式方法, 引发了对人的管理的新革命。

按照“社会人”的假设,在社会上活动的职工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某一集团或组织的一员的“社会人”,在社会上存在的。“社会人”不仅要求在社会上寻求较好的收入以便改善经济条件,谋求较好的生活水准,而且作为人他们有七情六欲,还需要得到友谊、安定和归属感,还需要得到尊重。这种社会人,是作为集团或组织的一员而行动,背后也以需要为动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实际上就是在“社会人”的假设上发展起来的。

由于人有社会需求,因此,如果企业能够满足员工的需求,使他们获得在企业工作的最大满足感,那么他们的情绪会越来越高,而积极性也就会愈来愈高,生产效率也就愈高。根据这一思路,社会人假设提出了新的对人管理的方案,其要点为:

(1)管理人员要有人际关系处理技能;即管理人员仅仅具有技术技能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企业上下左右人际关系变化的能力以及时处理人际关系的社会技能,从而照顾员工的情绪,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让职工参与决策。让职工共同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上的一些重大决策,这会增加工人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也尊重了职工。这将改善企业的人际关系,提高部下的士气。

(3)上下沟通。传统企业管理中,上司是管理的实施者,高高在上,事事正确;下级是管理的接受者,只得听从命令。社会人方案则要求,在决定或更改作业目标、工作标准和方法时应上下沟通,向职工和下级提供情况,并且动员大家自下而上提建议,这样就能更好地协调。此外,企业还应建立上下之间有来有往的固定沟通渠道,如公司刊物、会议、座谈等。

(4)提案制度。职工的建议或意见受到尊重还是被忽视,是影响人际关系和职工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

(5)面谈制度。心理学家指出,在一个人心理受到压抑时,如果能够有机会让其宣泄,则会大大改善他的心理状态和情绪。面谈制度就是建立一套规范,上司可在部下参加工作、调动工作、生日、考核、退职等一切机会,同部下进行个别谈话,让他们自由公开地讲出他的不满和意见,平衡他们的心理和情绪,使之有家庭式的感受。

社会人假设及管理方案的提出是企业对人的价值的重新评估,从经济人到社会人,使对人的看法更接近人的本质。与此相应的管理方案已不再把人单纯地看作一个被动的接受管理者,一个经济动物,而是从人的社会需要各方面出发对人的行为加以引导,这种引导更多地从协作的目的出发,这比科学管理的经济人方案进了一大步。然而这种方案的功利性目标依然很强,方案的出发点依然是管理主体的企业家或管理者,换句话说方案本身只是为企业主、管理者们设计的,被管理者的角色依然是既定的。

4. 管理人

即便是企业中的一个操作工,他在管理过程中也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他接受来自其他各方的指令、监督与控制,保持行为与其他方面的一致性,因而是一个被管理者;另一方面,他在面对自己的工作领域,在操作机器和工具进行生产或服务时是一个主动的实施者,是面临各种突发问题的果断处理者,从这个意义上看他也是一个狭义管理者。因而,是否可以把企业的所有员工都看作“管理人”呢?著名管理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教授的回答是肯定的。

西蒙教授认为,任何作业在开始之前都要先进行决策。决策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作业的成果,决策决不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专利。事实上,不仅最高管理阶层要进行决策,企业中所有阶层包括作业人员都要进行决策,它贯穿在整个组织中。企业人员的阶层不同,实质上只是各自决策的领域不同而已。例如,最高管理人员决定企业经营目标和总方针;中层管理人员贯彻执行最高管理人员决定的总目标和总方针,在本部门中决定自己的目标和计划,且传达给下级;下层监督人员就日常生产计划和作业分配做出决策,管理的一切活动都可归结为决策活动。因此,既然企业中的所有员工都在做决策,则他们都应当是管理的出发者,是“管理人”。

管理人的假设为管理思路、理论和方法打开了新的天地。管理人是建立在每个人都有的成就感之上。当每个人都能够在自己行事的范围内自主工作、创造成就时,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激励,使其获得一种自己创造力得以发挥的满足。传统的集权于上级领导,下级人员没有自主权利,只得服从指挥的管理方式,仔细看来已经束缚了下级人员在工作中创造性的发挥,而人真正的价值恰恰在于他的创造力。基于管理人假设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方式则要求恰当地分权,让每个人在他所接受的授权范围内独立自主和创造性地工作。通过决策发挥每个人的最大潜能,并从中塑造人本身。此外,为了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要依靠严密计划下的决策一致性,以及相应设计的新型组织体系。

管理人假设的提出及其派生的管理思路、理论和方法在企业中的运用,是对人的管理,人的价值的一种更为全面的认识。首先,它确认了企业员工都是决策者这一不同凡响的观点,认为企业的成功有赖于全体员工一致的决策和一致的努力,企业员工都具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重身份,工作的不同只是决策分工的不同。其次,可以通过适当分权让每个人都有自主开展工作的天地,发挥其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潜能,而这将更有利于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第三,人的成就感是人自我发展的动力,企业不应该仅仅是使用人的场所,还应该是发展,培养和造就人的学校。

 

三.研究对象的相似性

 

管理学和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都是人。按照当代经济学的观点,企业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以及企业家才能。[1]企业的活动离不开这四种要素中的任何一种,但是,在任何一个企业中,孤立的经营要素是不能自动创造价值的,它们之间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价值增值过程和物质形态的转换过程。生产要素在企业内的有机结合并不是它们自然而然地进行的,而是依靠人的组织才能组合到一起的,因为生产要素有机地结合的过程就是物质生产或服务提供的过程。实现物质生产或提供服务的是人,经营只能由人来进行,人是经营要素中唯一具有能动性的要素。正是人的劳动,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使经营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结合中,人是资金的使用者,设备的使用者,劳动对象的改造者。人是经营过程的计划者、执行者、管理者、控制者。经营要素的有机结合要求经营要素之间的协调适应,这种适应和协调只有人才能够完成,人不但能够能动地提高自己的智能和技能,使之适应其它经营要素,还能够创造或改造其它经营要素,使它们之间互相适应,因此,无论是任何形式,任何时代的经济管理活动中,人永远是唯一的主体。事在人为,物在人管,财在人用,没有人,也就没有经济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企业日益向技术型、资本型、信息型和知识型转化,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蓝领员工日益减少,白领员工所占的比重明显上升。尽管如此,人依然是企业之本,在企业中发挥着主体作用,离开了人的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劳动能力就不会有其它经营手段的发展,并且,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要做到这一点,固然需要先进技术和资本,但是更要依靠企业中的人,要靠企业所能聚拢起来的人的素质的提高,要靠这些人的全力以赴。人到任何时候都不是企业中资本或者机器的配角,而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或要素。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企业之间的竞争,从表面上看可能是技术水平高低的竞争,资本大小的竞争,但本质上是人的竞争。有了人,有了企业职工素质的提高,劣势企业可以变成优势企业,无关紧要的企业可以发展成为举足轻重的企业;反之,失去了人,优势企业则可能成为劣势企业,甚至被市场竞争的潮流淘汰。人不但是整个企业系统的主体,而且是企业系统中任何一个子系统的主体。在现代企业的生产系统、人事系统、财务系统,营销系统,研究与开发系统中,人都始终是主体。

 

四.结语

考查两门学科的相似性,最重要的是看它们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假设是否相同或相似。本文通过以上分析认为,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定义是相似的,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相同的,管理学和经济的研究对象也是相同的。具此,我们可以认为管理学和经济学是可以整合成一门统一的经济管理科学的。

 

参考文献:

L.罗宾斯:<<论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麦克米兰公司,1946年,p16。

A.里斯:<<经济学>>,<<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纽约,1968年,第四卷,p472。

P.A.萨缪尔森和W.D.诺德豪斯:<<经济学>>(中文版),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p4。

克劳蒂? 罗林斯:<<管理学导论>>,台湾桂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版,p3。

马丁?坎农:<<管理学概论>>(中文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p9。

杨兆宇:<<新世纪的管理蜕变>>,市场与消费,2000年,第1期,p1。

梁小民:<<西方经济学教程>>,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p122。

D.麦克雷戈:<<企业的人性面>>,麦格劳-希尔图书公司,1966,p16-18。



[ 阅读字体大小: ]
暂时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 不要忘了输入验证码哦!
作者: 姓名:    验证码: 
评论:

禁止表情
禁止UBB
禁止图片
识别链接
识别关键字
 
Copyright © 2018 杨子空间  网站管理 
Processed in 0.031250 second(s) , 9 queries
辽ICP备1801877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