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巧不书    影集   教学   留言   聊天   国学   宋词夜话  
首页 - 读书 - 著作 - 辞典 - 诗选 - 对话 - 演讲 - 评论 - 日誌 - 悖论 - 书画 - 情感天地 - 雪泥鸿爪 - 闲情雅趣 - 管理茶座 - 经济学吧  
站点日历
73 2024 - 5 48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站点统计

文章搜索

 标题   内容

大学的核心资源是大师 “我”与“我的”
未知 人本管理的哲学思考   [ 日期:2006-01-23 13:14 ]

       杨兆宇

摘要 本文从哲学角度分析人本管理问题,内容涉及管理价值观、管理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异化与回归等问题。作者认为,物本和人本是管理学的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也是管理学发展的两条主线,管理学经历了从人本到物本又回到人本的历程。

关键词 人本 物本 回归

一. 物本与人本

按照90年代流行的观点,管理是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社会实践活动[1],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以物为中心还是以人为中心是管理理论中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可以认为,物本与人本是两个最基本的管理价值观,同时也是两条不同的管理路线。

古典管理理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生产率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这种管理方式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因此,出现了以人为中心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影响工人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因素不是经济报酬而是其它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行为科学诞生以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论找到了足以和以物为中心的管理理论相抗衡的武器。后来的管理历史是物本和人本交织在一起共同发展的历史,虽然谁也没有完全否定谁,但是,以谁为中心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布莱克和莫顿企图综合古典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他们提出了“管理方格理论”[2],认为最好的组织方式是把对生产的高度关心和对人的高度关心结合起来。他们归纳出五种不同的管理方式,其中任务型管理方式是以工作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关心的是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乡村俱乐部型管理方式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关心的是员工的社交和尊重的满足以及员工人际关系的协调。管理方格理论试图将两个中心结合起来,但它只是对两个中心的作用作了区分,而没有找到它们的内在联系,也没有说明以谁为中心的问题。

以物为管理的中心和以人为管理中心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哲学问题。

管理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对一定范围内的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管理系统包括管理者、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因素。这些因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劳动工具和劳动过程的管理,这些属于技术经济方面,也就是物的方面;另一方面是对人的管理,这是属于人的方面。

物本管理的指导思想是人围着机器设备转,或是围着资本转,并认为只有管得严,效率才能提高。这样一种强调严格控制、高度集权的僵化管理,实际上已经把人机械化、资本化了,管理中的人性因素降到了最低的限度。

物本管理和人本管理似乎是两个极端。是不是应该有一个折衷的做法,把物本和人本管理结合起来呢?这种认识有它的合理性,问题在于:如何认识和把握它们之间的主从关系。

我们知道,现代化生产把千千万万的人集合在一起进行协作运作,完全没有一定的规章制度约束是不行的。规章制度是一种外在的他律性因素,而通过人性激发所形成的主人翁责任感则是一种内在的自律性因素。带强制性的他律性因素如果不和自觉性的自律性因素相结合,所能起的作用是极为有限的。因为规章制度规定得再严、再细,人也能把它变成徒具形式而使其无法产生应有的实际效果。内在的自律性因素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是一只无形的手,可以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有效地规范和引导人们的行为,对种种可能发生的行为失范现象形成一种防范机制。因而它显然是外在的具有强制性的他律性因素无法取代的。由此可见,人本管理依靠的虽然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隐性的无形的资源,但它所能激发的深层次的内在精神动力却是十分巨大的。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企业管理应该以人为本,而以物为本的管理只能起辅助作用。也就是说,在管理中,应把主要精力放在促使广大员工形成一种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理念上,把物本的管理理念放到一个相对次要的地位。如此,才能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 管理中的异化现象

从广义上来说,管理的对象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两大类:人与物。在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前,管理的核心是人而不是物。而在工业社会,出现了物对人的否定。

以大机器为代表的物对人的否定发生在工业革命的初期,18世纪60年代,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出现了机器制造业、纺织机和蒸汽机的技术革命,引起了钢铁工业的技术革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资料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其主体部分发展为机器体系。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资料取得了机器这种物质存在方式,要求以自然力来代替人力。”在这种情况下,“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当事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之外的旁观者。”

马克思认为:“真正的人类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从这种意义上讲,当人将一块石头制成刀子时,可以说是对大自然的一种有质变意义上的征服,也就是说,没有人,大自然便会永远处于缓慢的演化之中,而决不会有质变,人的主宰地位便由此而最初地确立了起来。在随后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早期资本主义社会,人的重要性得到更有力的体现。无论是奴隶主、封建地主还是早期的资本家, 最值得炫耀的财富便是人。原因并不复杂,用马克思的分析来解释,是因为手工工具只具有把人的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传导性”,而不是具备代替劳动者某种素质的“替代性”。总之,可以说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管理的核心是人而不是物。

到了工业社会后期,否定之否定规律再一次发挥了作用。此时,笃信机器就是财富的资本家不得不承认,虽然机器本身就是能工巧匠,计算机能组成专家系统,但它们最终还是表现为人的工具,更高级的智慧,更普遍的意识,还是由人来掌握,并通过这些十分先进的工具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至此,人的重要性得以重新确立,以人为核心的管理也最终为人们所认可。

由此可见,蕴含否定之否定规律于其中的历史最终证明:具有独立意志、思想、欲望、利益,具有进取心和责任心的人始终是历史进步的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这就是管理由物本到人本这一转变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之所在。

人本管理是一种自然的管理,物本是一种非自然的管理。自然管理-非自然管理-自然管理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揭示出这么一个真理:对人的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管”而是“解放”。[3]

德鲁克曾经论述到,组织的效率来自于组织中的每一个人是否能够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每个人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智,又能够相互分工协调,这便是组织的奥妙所在。任何组织,如果不能充分地发挥其中个人的才能,这种组织必定是低效的或无效的。这便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提出了一道课题:如何为管理的核心-人,提供自由发挥聪明才智的空间?

能解答这一课题的管理模式是自然管理。所谓自然管理,是指依照广义的自然科学揭示的各种规律而对生产力系统(核心是人)自觉地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决策等活动,这种管理的好坏,直接表明人们掌握自然规律的程度,从而标志着生产力发展水平。而纵观整个人类发展史,这种自然管理是在与非自然管理的否定之否定斗争中被确立下来的。

先让我们考察一下原始社会。《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可以想象,在当时,几十人围捕一头野兽,其指挥者往往是本领高强者,他以自身勇敢搏击的行为把其他人组织在自己的周围,其它的分工则是以性别、年龄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在这种与直接劳动结合一起的管理活动之中,人与人坦诚相见,“贤”与“能”自由地发挥着自己的才能,推动着历史的进步,这可谓自然管理的最初表现形式。

随后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却在非自然管理的左右下放慢了发展步伐,在这一漫长历史时期中,人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压抑,根本谈不上聪明才智的发挥,这也是该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向袭断资本主义过渡,竞争越来越激烈,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成为企业生死悠关的问题。而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极严格地依照自然科学所揭示的一系列规律来进行管理,以便求得人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最佳协调。在这种背景下,自然管理被重新提上日程,产生并推广了“现代管理之父”泰罗首创的科学管理,用泰罗的话说,科学管理的一项特色便是将旧式管理下的“老板”变成工人的仆人,他们的责任是侍侯工人以及从各方面帮助工人。从20世纪20年代起,自然管理在开始有所发展。到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自然管理从科学管理阶段过渡到管理科学阶段,着眼于根据自然科学规律来计划、组织、控制、协调人的活动,使人有越来越宽松的工作和生活空间。

三. 人本回归

人类即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管理也开始出现一系列新的变化。但管理和人类发展的历史一样,走的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镙旋型上升的回归线。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本管理不是简单地重复农业经济社会的人本管理,而是吸收了工业经济社会物本管理的全部精华之后,把人本管理提高到新的水平。本文把管理在三种不同经济社会里所走出的“人本-物本-人本”这一现象称为管理回归。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管理的发展就印证了这条规律。把管理的价值取向放在一个三段式的社会形态,即农业经济社会,工业经济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管理走出了从以人为本到以物为本又回到以人为本的路线。

管理的两种价值取向是混合在一起的,就像中国道家文化中的阴阳图一样,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论述管理的价值取向时,应该首先说明,无论任何社会,管理的两种价值取向都不是非此即彼的,都是同时共存的。我们说某个经济社会管理的价值取向以什么为本,仅是说该经济社会起主导作用的价值取向,并不排除某些例外。

  就管理的主要对象,或者说管理的核心资源而论,农业经济社会是人,工业经济社会是物本,知识经济社会又是人。现说明如下:

管理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特别是技术水平密切相关,管理的发展常常是技术变革提出的要求。广义的农业经济社会,包括采撷、渔猎和游牧大约从旧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延续了几万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当缓慢,管理的发展水平也是相当缓慢的。由于生产工具长时期没有重大的变革,生产技术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会,父传子,师傅带徒弟,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用不着管理者花费过多的精力去考虑,故农业经济社会十分重视有特殊才能的人才,特别是身怀绝技的人。得到了这些人,如张良、韩信、萧何就可以助刘邦治国、平天下;得杜康就可以酿出好酒,得鲁班就可以造出富丽堂皇的宫殿,满足各级管理者,主要是各级官吏的需求。

工业经济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刚性技术革命,蒸汽机、钢铁、机器的制造能力和力的充分爆发性使用,把生产规模快速推进到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是整个家族都无法支撑的地步。于是管理的价值观开始向物的方向偏移。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最终走到以资为本的道路上。

以17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为标志,人类进入了工业经济社会。工业经济社会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但出现了机器对人的异化,人在生产中退到了次要的地位,生产工具,机器设备上升到了主要的地位。劳动力素质上的差别不足以影响生产效率。此时,管理者重视的是生产管理,现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到了工业经济社会的中期,又出现资本对人的异化,资本是物的货币形式,有了资本就可以投资,买到最好的机器设备,此时,管理者重视的是财务管理。以资为本说到底还是以物为本的管理,还是以物为管理取向的。

 知识经济强调人才和知识占有的重要性,把人的智力作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的观点,在知识经济时代将体现得淋漓尽致,人才的拥有比资本的占有更为重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中,人力资本的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人力资本的价值大大超过了公司资产的价值。例如,微软和英特尔两家公司的股票总市值已经达到2390亿美元,而他们的资产价值却仅有340亿美元。经济学家认为,它们巨大的市场价值主要归功于无形资产的价值,而无形资产的价值又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在现代经济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作为知识的载体介入生产过程的。劳动者获得相应的知识后,能力得到提高,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由于人力资本是与人结合在一起的,人力资本的度量问题就变得更加复杂,而对人力资本的正确使用和分配就显得更为重要。

知识经济社会的人是全面发展的人。正像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所言,工业经济社会赞扬专心致志,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多才多艺、全面发展将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只有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可以使人升华到更高的境界,发挥出自己的全部潜能,实现自我的全部价值。面对众多的全面发展的人,管理只能以人为本。

 

注释:

[1][美]斯蒂芬·罗宾斯: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P1。

[2][美]R.R.布莱克/J.S.穆顿:新管理方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3]屈庆国:管理人与解放人,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6.8. P99-100 



[ 阅读字体大小: ]
暂时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 不要忘了输入验证码哦!
作者: 姓名:    验证码: 
评论:

禁止表情
禁止UBB
禁止图片
识别链接
识别关键字
 
Copyright © 2018 杨子空间  网站管理 
Processed in 0.014648 second(s) , 9 queries
辽ICP备1801877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