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7-23,星期四,多云。阅读极致,李麟童,去学校,上街,去工作室,庆德吃饭。
看自己认识的人写的东西,或者是看写自己认识的人的文章会有一种特别的感觉。由于你认识作者或认识作者写的人,看起来会有一种亲近感,会勾起你不少回忆和联想,阅读时的效果就和看你不认识的人写的东西,或者写的人你不认识时的感觉不一样。如果写文章的人你认识,所写的人你又知道,作者的文笔又是一流的,文章又是你自己偶然看到的,这四项加在一起,不缺项,我觉得就构成极致阅读了。在这四项中,多一项就会增加一点阅读兴趣,少一项就会减少一点阅读兴趣。我的一次极致阅读是看《沈阳日报》上的一篇文章,名为《实实在在作人,作父母》,作者是我的大学同学冯雪松,他的文笔堪称一流,写的人我也认识,是东北大学数学系教授谢绪凯,文章我是无意中看到的,四项一个都不少,是极致阅读,我至今难忘。
今天从《辽沈晚报》上看到一篇报导写的就是我认识的人,是我们家老邻居,父亲的老同事李麟童。李叔是我认识的京剧演员中最敬业的,我看过他演的父亲改编的现代京剧《丰收之后》,他在其中饰演一个小会计,2003年还在辽宁电视台的演播室见过他一次,到现在还在为京剧辛勤工作。除了对京剧执着,他还是京剧演员中少有的懂政治、关心政治的人,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当过沈阳京剧院院长,院长当得也不错。他的孩子和我关系都很好,他的三儿子李宁送我们家下乡到柳条河,他的大儿子李学芳还到我们家下乡的柳条河看过我们,他的二儿子李明、小儿子李忠都是我少年的玩伴。想起少年时的一些事,那时,我们住的京剧院三宿舍只是一个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但却是从太清宫,现在的广宜街,到望北楼,现在的天后宫,这条街上唯一的楼房,都叫大楼。楼里住着二十二户人家,都是京剧院的。二楼我们家这边是高端林家,马德才家,汪国炎家,张学成家,那边是曾绍贤家,田景文家,李麟童家,转过去是林振富家,陈景山家和詹天佑家。和楼上对应,一楼是耿学廷家,刘长林家、刘振洋家、王玉海家、郝起家,黄廷重家、刁培秀家、田宝明家,李德跃家、刘子丰家、杨友国家。房子是临街的座西朝东的厢楼,我们家住北头,李麟童家住南头。我从一岁到十四岁住这里,那是我记忆最深刻的一座楼。我记得楼里的每一个人。在这个楼里,我的小学同班同学就有五个,他们是马月影、曾丽娟、陈玲、杨振青和田长奇。今年还看见过马月影和杨振青。一晃四十年过去了,太快了。什么时候能张罗一把三宿舍人的聚会?今天看到的这篇文章还不算极致阅读,但感觉也不错。
去学校工作室。
上街。去沈阳百联,去大哥家,晚上接母亲、大哥和洋洋在故宫前面庆德吃饭。要了六个菜,喝了点啤酒。
梅回来。带回鸡蛋、香瓜和青菜。
去工作室。
发表评论 - 不要忘了输入验证码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