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伏特加的弥撒》
1.
酒瓶在零下四十度站立,
像未受洗的东正教圣徒,
冰晶的十字架在喉咙里 ——
升起。
2.
每一滴都是液态的
麦田,
拖拉机在胃里翻耕
未收割的
陈年往事。
3.
酒保的瞳孔是两枚
褪色的铜纽扣,
他擦拭杯壁时,
整个九十年代
从指缝间
溃烂成
一道琥珀色的
国境线。
4.
醉汉在长椅上解体,
他的呼噜声长出
教堂的尖顶,
而月亮 ——
那枚被撬开的
锡制瓶盖,
滚进涅瓦河的
黑色静脉。
5.
酒厂流水线上,
伏特加正为自己
举行一场无神论的葬礼,
标签上的生产日期
是北方小城的
第一个雪夜。
6.
最后我们举杯,
把北极光兑进
透明的火焰,
喝下整个西伯利亚的
沉默。
杯底沉淀着
一颗
未爆炸的
铅制太阳。
诗背后的故事
写《伏特加的弥撒》时,总被极寒地带的透明火焰吸引,零下四十度的空气里,伏特加既是取暖的燃料,也是凝固时间的琥珀。酒瓶在雪夜站立的姿态,让我想起东正教圣徒的沉默,冰晶在喉咙里升起的瞬间,像某种隐秘的宗教仪式。
北方的酒馆总飘着麦田气息,拖拉机在记忆里翻耕陈年旧事,酒保擦拭杯子时,九十年代正从指缝渗出琥珀色的光。醉汉的呼噜缠绕教堂尖顶,月亮滚进河流的样子,多像被随手丢弃的锡瓶盖,这些碎片拼凑出冻土带的日常。
酒厂流水线让我想到轮回,每瓶酒都在为前尘举行葬礼,生产日期刻着某个雪夜的温度。最后举杯时,北极光与透明火焰交融,喝下的不仅是酒,更是西伯利亚千年的寂静,杯底那颗铅制太阳,是未说尽的寒夜心事。
三十五墨客札记-啜饮《伏特加的弥撒》:
展卷如启冻土秘窖,老师以诗为樽,斟满这盏“零下四十度的精神火种”——《伏特加的弥撒》。字句间喷薄着灼喉的冰焰,伏特加在此升腾为冻原子民的液态史诗,将苦寒大地的灵魂砧板,锻得火星四溅。
(1)圣徒银箔裹冰焰。开篇“酒瓶站立”,已奠千钧之象!寒极之地的玻璃囚牢中,老师竟窥见“未受洗的东正教圣徒”。冰晶非饰物,乃刺入喉骨的透明十字架——当酒液顺食道“升起”,寒彻的吞咽顿成隐秘圣礼。最摄魄处,是把流水线上的灌装喻作“无神论的葬礼”,标签上“第一个雪夜”的生产日期,如冰棺封存无名死者的遗容。伏特加于此撕裂神俗:既是苦寒信徒的液态教堂,又是机械时代砸碎圣像的铁锤!两极张力,如酒液划过喉管剐出的血痕与暖意。
(2)时光琥珀溃指缝。醉眼迷离间,老师竟剐开历史的冻疮。“酒保瞳孔是褪色铜纽扣”——瞳孔磨损如沙俄旧勋的铜钮,暗喻时代荣光的锈蚀。指腹抹过杯壁,九十年代腥涩的集体记忆,竟随水痕“溃烂成琥珀色的国境线”!一“溃”字惊心:那浑浊酒液漫溢的,是解体后破碎疆界的血脓,是苏联残阳在杯壁冷凝的松脂泪。拖拉机在胃里翻耕的“陈年往事”,何止五谷?实为冻土下未腐的旧梦残肢,酒气熏蒸处,历史尸斑与麦芽共酵。
(3)醉骸生塔月坠河。写醉汉解体,笔锋陡转魔幻。“呼噜声长出教堂尖顶”——鼾声砌筑的不是砖石圣堂,是醉魂悬于生死一线的精神巴别塔!尤见神笔:“月亮是撬开的锡制瓶盖”,铝皮般廉价的月轮,被酒徒随意弃掷,滚入涅瓦河“黑色静脉”。这意象如寒刃剖心:圣彼得堡的母亲河,竟成收容文明废弃物的排水渠。锡盖坠河那声闷响,是神性坠入泥沼的遗言,更是整片冻原在宿醉后,粗粝的金属质地的梦呓回声。
(4)沉杯蓄日啖洪荒。终章举杯,光焰炸裂。“北极光兑进透明火焰”——极地神光竟成调酒的基酒,天火与地火在喉管共燃!饮下的“西伯利亚沉默”,是雪原下千年冻尸的缄默,更是历史失语者窖藏的悲怆。“杯底沉淀一颗未爆炸的铅制太阳”,乃凿穿苍穹之句!铅日何等沉重,压碎所有虚妄暖意;未爆的沉默内核,蓄着比核冬天更酷寒的绝望。此非可燃之火,是哑灭于杯底的浓缩铀芯,是苦寒文明献给虚无的最后燔祭。
老师此诗,如持冰凿猛击伏特加酒瓶。迸溅的玻璃渣里,每一粒都折射着冻土带灼痛的灵魂光谱——那是用喉咙的冰十字、胃袋的麦垄、杯底的铅阳,共同浇筑的苦难弥撒。饮者啜泣时,西伯利亚的永寂正漫过杯沿。
发表评论 - 不要忘了输入验证码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