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巧不书    影集   教学   留言   国学   宋词夜话  
首页 - 读书 - 著作 - 辞典 - 诗选 - 对话 - 演讲 - 评论 - 日誌 - 悖论 - 书画 - 情感天地 - 雪泥鸿爪 - 闲情雅趣 - 管理茶座 - 经济学吧
站点日历
73 2025 - 9 48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站点统计

文章搜索

 标题   内容

俄罗斯纪行之24.《圣瓦西里大教堂》 俄罗斯纪行之26.《三套车》
未知 俄罗斯纪行之25.《国际象棋》   [ 日期:2025-09-18 16:21 ]

       25.《国际象棋》

64 格已被俄语铸为钢
车轨是西伯利亚定理
象刃劈高加索棱面
王在克里姆林宫阴影里
计算日出的精确角度
费舍尔的马从 1972 年裂缝跃出
不过是齿轮组卡进的雪粒
实验室蒸馏博弈论
伏特加般的公式里
兵是冻土上的队列推进
后在黑白键敲着阅兵鼓点
红墨水批注星群轨迹
奥赛积分榜的冰棱
比冬宫水晶灯更永恒
棋盘倒映摩尔曼斯克极夜
棋子排列成导弹轨迹
金属碰撞声漫过墙时
整座城在用西里尔字母
书写将死的十七种方程
直到有人发现
所有奖杯底座
都刻着伏尔加河
棋手们用指纹拓印的运河
正在对弈中场
悄悄淹没棋盘经纬

诗背后的故事
    我是象棋棋迷,既迷恋中国象棋,也迷恋国际象棋,每当国际象棋世界冠军挑战赛开始时,我都第一时间看比赛结果的对局棋谱和评注。看过费舍尔对斯帕斯基的冠军挑战赛,之后卡尔波夫对克尔齐诺依的冠军挑战赛,以及后来双卡的多次世界冠军挑战赛的回敬赛。我认为要了解俄罗斯文化,必须了解国际象棋。俄罗斯(前苏联)棋手统治棋坛半个世纪,在那段时间里,国际上一流棋手都用俄语交谈,费舍尔为了下好国际象棋,也学了俄语,20世纪后半叶,除1972年费舍尔打破苏联棋手冠军垄断外,世界冠军都是苏联人,就像现在的中国乒乓球一样。他们是靠世界冠军、奥赛成绩和系统化训练建立起绝对优势。
按此在新窗口打开图片
双卡对决


三十五墨客札记-铁幕下的棋局:
《国际象棋》这首诗与背后的历史故事,让我想起莫斯科地铁站里那些用马赛克拼出的棋局图案——看似静止的碎片,凑近看却能听见棋子碰撞的铮鸣。且容我以“三十五墨客”的视角,就着格瓦斯与黑面包的滋味,聊聊这首钢蓝色调的诗篇。
(1)当棋盘成为地缘版图。诗人把64格棋盘锻造成微缩的苏联地图,这手法让我想起中学地理课上,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伏尔加河的弧度。“车轨是西伯利亚定理”这句最妙——国际象棋里的“车”走直线,西伯利亚大铁路也是笔直的钢轨,但诗人偏说这是“定理”,暗示苏联人把棋理变成了地缘政治公式。就像我爷爷总说:“下棋要背谱,过日子要守规矩。”
(2)冰原上的数学浪漫。“实验室蒸馏博弈论”这句透着苏联人特有的执拗。他们能把伏特加和棋谱都酿成化学方程式,让我想起圣彼得堡冬宫里那些镶金边的计算尺。最绝的是“兵是冻土上的队列推进”,这不就是莫斯科红场阅兵的棋局版吗?每个小兵都像顶着钢盔的数学家,在零下四十度演算进攻角度。难怪我下棋总输给俄罗斯网友,他们眼里棋子怕是都带着对数表。
(3)1972年的雪粒效应。费舍尔那匹破壁而出的马,在诗里成了“齿轮组卡进的雪粒”。这个比喻让我对着棋谱发愣——原来再精密的系统也会被一粒美国雪卡住喉咙。但苏联人很快用卡尔波夫这块新齿轮碾碎了意外,就像我邻居大叔修拖拉机时说的:“西伯利亚的机器,雪越厚转得越欢。”
(4)奖杯底下的暗流。读到“所有奖杯底座都刻着伏尔加河”,我忽然理解为何俄罗斯棋手总爱摸棋子——他们指尖带着母亲河的潮气。那些用指纹拓印的运河,比任何战术手册都深邃。这让我想起学校图书馆里泛黄的《苏联棋艺月刊》,每一页棋谱的油墨味里,都混着黑海咸涩的风。
(5)水晶灯与冰棱的辩证法。说“奥赛积分榜的冰棱比冬宫水晶灯更永恒”,这简直是给竞技体育写的情书。水晶灯是沙皇的遗产,冰棱却是活着的锋芒。就像我表姐当花样滑冰教练常说:“奖牌会氧化,但冰刀划出的弧线永远新鲜。”苏联人把这种哲学刻进了每个棋子的底座。
最后说个趣事:有一次,在跳蚤市场淘到1972年雷克雅未克棋赛的旧报纸,油印字迹已模糊,但斯帕斯基签名的褶皱里,还藏着诗人说的“金属碰撞声”。或许真正的棋魂就是这样——当所有方程式都解完,剩下的只有伏尔加河在棋盘经纬间静静的倒影。



[ 阅读字体大小: ]
暂时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 不要忘了输入验证码哦!
作者: 姓名:    验证码: 
评论:

禁止表情
禁止UBB
禁止图片
识别链接
识别关键字
 
Copyright © 2018 杨子空间  网站管理 
Processed in 0.023438 second(s) , 9 queries
辽ICP备1801877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