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晨曦中启程:文明的双重叩门
晨曦里的庄河,清冷的校门口,行人寥寥。与年轻学子墨客相候的时刻,忽觉这毕业季的短途旅行,原是用山水为纸,以步履为笔,在时光的信笺上续写一场跨代际的文化对话。出租车窗外闪过刚泛青的田垄,将现代交通工具的轰鸣,轻轻埋进黄海之滨的晨光里,这是属于我们的时空切片,却也是大孤山千年接客史中,极浅淡的一道折光。
列车玻璃窗上流淌的田野,恍若历史长河的粼粼碎影。D7741次动车在轨道上织就的28分钟车程,恰似文明的加速带:前一刻还在触摸校园的晨露,下一刻已站在“孤峙海滨”的山门前。出租车司机熟稔的车技,将我们送往历史的 reshold(门槛),车轮碾过的不仅是现代公路,更是千年间无数香客、文人、旅人踏过的青石旧径,那些被时光磨平的车辙里,或许还沉睡着唐宋的月光、明清的霜痕。
二、山门初启:半价门票后的文明密码
50门票在掌心发烫,是时光给予老教授与青年学子的双重馈赠。年过60的身份证与学生证相并而立,恰似文明传承的两极:一端是历经岁月的沉淀,一端是亟待点燃的薪火。当售票员递过票据的瞬间,忽然明白这半价原是历史的温柔:它让每个时代的人,都能以同等的虔诚,推开三教合一的山门。
首见姜育恒《道德经》石刻,恍若与江湖浪子的另一种相遇。这位曾在歌里唱尽人间情仇的歌手,却在道教圣地留下重达百吨的精神碑铭。21米长的经文中,“道法自然”四字如巨椽挥就,与大孤山的海天格局浑然一体。贺京沙的笔墨在石碑上行走,每一道波磔都在诉说:当流行曲调沉淀为石刻经文,当江湖恩怨升华为天地大道,文化便完成了跨时空的转世投胎。前行百米,崔士鑫《孤山赋》在龙湖畔展开骈文长卷。“辽东江海,尾箕云天”八字破空而来,将地理形胜熔铸为文化密码。黑色大理石上的行书,随湖波荡漾成流动的文心,而末尾“永庆安澜”与左宗棠题匾的遥相呼应,恰似历史长河中的文化和声,不同时代的笔,都在为同一方水土谱写安澜之曲,这是文字的宿命,亦是文明的韧性。
三、庙群巡礼:三教合流的建筑隐喻
下庙的飞檐切开云霭,将佛道儒的殿宇连缀成精神的星河。天后宫的“永庆安澜”匾额,在尘埃中泛黄,却让百年前的海疆祈愿穿透时光:当左宗棠的笔触落在木匾,当妈祖的香火飘向黄海,中原文明与海洋文明便在这北方最北的妈祖庙前完成了握手。东侧砖雕的“和合二仙”,将高僧形象转化为民间吉神,恰是文化落地生根的智慧:神圣教义总要化作人间烟火,方能在岁月中生生不息。
关帝殿的无角草龙在门楼上昂首,这因避讳而诞生的“去角”奇观,意外成了建筑史上的哲学命题。当皇权的规训遭遇民间的智慧,当神圣的象征接受现实的修正,文化便在妥协与创造中获得新的形态,那些残缺的龙角,反而让千年庙宇更具人间烟火的温度。
四、上庙寻真:银杏树下的时光秘语
穿过“圣水宫”匾额,便踏入道家的时间结界。千年银杏的浓荫里,藏着比《孤山镇志》更古老的传说。唐玄宗年间的祖树与金代的孙树相偎而立,树身的沟壑里,流淌着杨玉环东渡的传说,历史的真实与民间的想象,在树皮的褶皱间难分彼此。当墨客绕树三匝,笑谈“过客”之说时,忽然懂得:所谓历史,原是后人与古人共享的想象共同体,每一道年轮里,都封存着无数个版本的时光故事。
观海亭的六角飞檐,将海天收进画框。百鸟朝凤的彩绘虽已斑驳,却让千年之前的匠人之心,在海风里重新苏醒。铜铃与浪涛的和鸣,是自然与人文的二重奏:当道教的观想遇上黄海的浩瀚,当人工的亭阁嵌进天然的岩崖,文明便找到了与自然最和谐的共生方式,不是征服,而是相偎相依的倾听。
五、下山记:烟火与碑碣的互文
古韵街的青石板,将山上的肃穆碾磨成人间烟火。老人手中翻飞的银杏叶书签,是千年古树与现代手艺的契约:文化的传承,从来不在高深的典籍里,而在市井匠人翻飞的指尖,在杏梅的甜香里,在海鲜串吧的烟火气中。当蒜蓉茄子的香气漫过味蕾,当青岛啤酒的泡沫映着午后阳光,忽然明白:大孤山的伟大,在于它让神圣与世俗无缝对接,前一刻还在叩问天道,下一刻已融入人间的鼎沸。
返程遇着同一位司机,听他笑说“比自家院子还熟”,突然觉得这便是文化最温暖的注脚:那些被写进县志的宏大叙事,终究要靠无数个“山脚下的人”来承载。他们的车轮、他们的笑谈、他们日复一日的生活,才是让千年古迹永葆生机的源头活水。
暮色中的归途,列车将大孤山的轮廓拉成一道模糊的线。掌心里的银杏叶书签还带着树的体温,鞋上的山土混着海的咸涩,原来所谓文化苦旅,从来不是苦行,而是在时光的褶皱里,寻到文明的体温。当历史不再是课本里的铅字,而化作指尖的树皮、脚下的青石板、耳畔的海风,我们便真正走进了它的肌理,成为它漫长叙事里,新的一行注脚。
大孤山啊,你以半日光阴,让我们读懂:最好的文化传承,是让千年碑碣永远生长在人间烟火里,让每个过客都能在你的褶皱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时光密码。
大孤山组诗8首
1.名字的地质
黄海北岸,花岗岩的断章里
一块巨鞋形状的岩体悬浮
风搬运着盐粒,将它雕成半岛的标点
《山海经》走失的偏旁在此结晶
渔民的网捞出唐朝的月光
妈祖的香火熏黑了航海图
那些在浪里颠簸的木排
把长白山的年轮,刻进天后宫的飞檐
2.下庙的层叠
天后宫的砖雕在雨水里洇开
龙纹吞吐着渤海的潮汐
左宗棠的笔锋仍悬在梁上
黑田与龟田的倒影,在匾上凝成盐霜
关帝殿的无角龙盘成问号
戏楼的飞檐挑起星斗
观音倒坐时,看见自己的背影
正在木鱼声里,长成另一尊菩萨
3.上庙的褶皱
三霄娘娘殿的苇顶漏下星光
圣水宫的泉眼,涌出瑶池的碎片
药王殿的药香漫过千年
玉皇大帝的冕旒垂落,接住人间烟火
佛爷殿与龙王殿共用一道屋脊
佛道的争执,在瓦当上达成和解
观海亭的彩绘褪成黄昏
那些被海风揉皱的云朵
正在琉璃瓦上,重新舒展成经幡
4.银杏的谱系
唐朝僧人埋下的两颗星籽
在晨钟暮鼓里抽芽
杨贵妃的绣鞋化作泥土
根系缠绕着马嵬坡的月光
孙树在金朝的霜雪里分蘖
年轮里嵌着完颜氏的箭簇
朝圣者逆时针转动经筒
让时光在螺旋纹里,重新校准方向
那些系在枝头的红绸
是被风扯碎的云霞,正在愈合
5.玄都宫的金质寓言
老子骑牛的铜像剖开暮色
青牛的蹄印在石阶上盛开莲花
竹简里的道,正在鎏金层下发酵
胡须里藏着黄河的九曲
炼丹炉的青烟升至云端
化作黄海的雾,漫过玄都宫的飞檐
信徒们触摸牛背的掌心
正在融化成青铜的汁液,浇灌
被现代性锈蚀的灵魂
6.石崖的垂直哲学
寒武纪的岩层叠成天梯
每道褶皱都在复述造山运动
采药人的绳索勒进石缝
将悬空的药篓,系成星辰的锚点
摩崖石刻的字迹被苔藓覆盖
颜真卿的笔锋,正在花岗岩里结晶
攀岩者的汗水渗进断层
在某个地质年代,凝固成琥珀
7.光绪年间的石碑
石块被咸涩的海风啄成凹陷的星图
年号在盐霜里结晶,像未融的雪
凝固着某次潮落时,木船搁浅的剪影
渡工的号子凝成蚝壳,嵌进笔画深处
漕粮的麻袋、官盐的印记,在裂隙中发芽
苔藓沿着“光绪”的笔画攀爬,织就
青灰色的族谱,记录每艘帆船的归期
涨潮时,海浪会舔舐碑座的锚纹
将百年来的潮差,刻进石质的年轮
某次雷击劈开的纹路里,隐约可见
船夫们的掌纹,正与岩脉的走向重合
现在它斜倚滩涂,成为潮汐的标点
半截没入沙砾的字迹,仍在指引
那些在记忆里沉没的航路,月光下
碎贝壳闪烁,是未被冲散的航海密码
8.古韵街的文化切片
青石板上的马蹄印通向唐朝
老作坊的榫卯结构里,藏着
被时光腌制的匠艺
杏梅花在飞檐下私语
将春天的密码,绣进游人的衣襟
非遗展厅的剪纸正在复活
那些被剪刀解放的花鸟
正从镜框里飞出,啄食
霓虹灯喂养的空虚
茶馆的铜壶沸腾着明清
茶客的咳嗽声,震落
悬在梁上的尘埃,露出
被遮蔽的文化基因
杨子2025年6月7日于庄河毓秀苑
发表评论 - 不要忘了输入验证码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