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巧不书    影集   下载   留言   国学   宋词夜话 
首页 - 读书 - 著作 - 辞典 - 诗选 - 对话 - 演讲 - 评论 - 日誌 - 悖论 - 书画 - 情感天地 - 雪泥鸿爪 - 闲情雅趣 - 管理茶座 - 经济学吧 
站点日历
73 2025 - 11 48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


站点统计

文章搜索

 标题   内容

读首词再睡,第74夜 读首词再睡,第76夜
未知 读首词再睡,第75夜   [ 日期:2025-11-12 12:47 ]

       2020年1月3日,星期五,晴。
读首词再睡,第75夜
今晚我们读晏殊的《踏莎行·小径红稀》。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这首词写暮春景色。
上片写郊外,“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小路上花儿已经稀少,间或看到几瓣残红;放眼望去郊外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上的树木碧色繁茂成荫,一片幽深。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让它漫天飞舞,乱扑在行人脸上。杨花扑面,是暮春典型景色。
下片写院内景色,“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翠绿的树叶里藏着黄莺,红色的帘幕隔着飞燕,香炉里的香烟袅袅升腾,追逐着飘荡的游丝。这三句里有晏相非常细致的观察,反观出他的情趣。“翠叶藏莺”不仔细看就看不出来,“珠帘隔燕”燕子健美,隔着珠帘看更有一种朦胧美,“炉香静逐游丝转”,香烟升腾,追逐着飘荡的游丝,不站在那儿耐心看一小会不会有这么逼真的感受。读到这句我想起1974年春节我回老家河北沧县大白头村时在祖父剩余不多的书籍里看到一个手抄本,是本村杨杏樵的诗集,其中一首是《茶烟》:

      风定茶烟袅,循环绕画槛。
      飘飘忽作势,权当白云看。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乡村知识分子的生活风俗画。夏天,没有一丝风儿。桌子上的茶冒着热气,在墙壁上的字画前缭绕,像云在山间缭绕。几个本村的读书人聚在一起品茗吟诗。是不是可以作为晏相“炉香静逐游丝转”的一种解读?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一场愁苦的梦后,酒也醒了,看到的只有西下的斜阳照着深深的庭院。这句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前人评此词写景流丽。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中说:“结‘深深’妙,着不得实字。”沈谦《填词杂说》中进一步指出结句“更自神到”,道出了晏殊词写景的特点,即重其精神,不重其形迹。
晏殊喜欢用“小径”这个词,上首词用了“小园香径独徘徊”这首又用了“小径红稀”。他喜用这个词,应当也喜欢在小径上徘徊散步,特别是吟诗词时。
我写东西时喜欢到水边散步,觉得水有灵气,如果水面上有桥,不管是否绕远也要过下桥,因为过桥有打通两岸的感觉。在新乐住时,我经常一个人到北陵的湖边转,那时写的东西都是在这个湖边转出来的。后来搬到青年公园,几乎天天到青年公园的湖边转,有时从南门进去直走到湖边左拐沿湖南岸转一小圈,有时展览馆南门右拐过桥沿湖转一大圈,这要看思路畅不畅,思路畅时转小圈,思路不畅时转大圈。在浑南住时,我则顺建大西门大道直走到浑河,沿浑河向东走,走到没有步行路的时候往回走。一有要写的东西时不是马上按头写,而是出去走,我管这种走叫“跑樑子”,这是从梨园学来的一个词,戏班上管说戏的梗概叫“跑樑子”,对写东西就是合计出个大概的启承转合。媳妇知道我有这个习惯并放我这么做,有时给她写东西时,不是让我马上开机就写,而是对我说:“去吧!“跑樑子”去吧!”意思就是让我去水边转转,好好想想,给她写好点,别糊弄她。

  
   明天见!
   晚安!


附录:杏樵二爷的诗   
中学的最后一个寒假,自己一个人回了一次故乡。我的故乡大白头村是河北省沧县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村子里的大多数人都姓杨,是我的本家。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祖父尚存的旧书堆里,看到一本手抄本诗集,那一笔笔小揩字,工整、漂亮,和印出来的一样,更让我惊奇的是那充满乡村气息的一首首优美的田园诗。我爱不释手,吟咏起来。印象最深的几首是:

       之一,《瓜畴》

      两三游女到瓜畴,低语无人可暗偷。
      说罢回头忽见我,一羞一笑一凝眸。

      多美妙的情节!都是本村的年轻人,说不定平日里还有点说不清的情愫。秋天的月夜,格外明亮。作者在地里看瓜,两三个少女游玩路过瓜地,挑皮劲上来了,嘴馋,要偷几个瓜吃。从诗的情节看,她们不是专来偷瓜的,也不可能多偷。正说着的时候,回头看见了看瓜的作者,害羞了,脸红了,她们用一笑一凝眸掩盖了她们的尴尬处境,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恰到好处。看瓜的作者怎么办了?游女们怎么离开瓜地的?诗里没说,留下了余味。

      之二,《家翁》

      最难莫过做家翁,啧啧人都怨不公。
      一半装聋一半哑,问心无愧对苍穹。

      短短的七绝,表现了作者对农村艰苦生活中当家人的细心观察和独到感受。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几世同堂的大家日子,众口难调。有人给话听,装听不见、装听不出来;话到嘴边,想说出来出口气,又压了下去。一片苦心只有对着苍天诉说。我对作者了解很少,但从两个方面推测,如果作者本人是当家人,那么写得就是他自己,这首诗是他自己心曲的独白;如果他不当家,他用诗表达了对村里当家人的最深切同情。

       之三,《茶烟》

       风定茶烟袅,循环绕画槛。
       飘飘忽作势,权当白云看。

      这首小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乡村知识分子的生活风俗画。炎炎的夏天,没有一丝风儿,窗子、门都开着。桌子上的茶冒着热气,在墙壁上的字画前缭绕,像云在山间缭绕,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几个本村的读书人聚在一起高谈阔论,多么惬意。

       之四,《初试花镜》

       年来目力欠聪灵,开卷灯前不识丁。
       令我豁然开眼界,相加虽白胜于青。

       这首诗真实地纪录了作者初试花镜时的喜悦心情。由于年龄大了,眼睛花了,已经很难在灯下看书。今日配好了花镜,眼前为之一亮,又可以读书了。从这首诗中,我推测作者可能是耕读诗人,白天下地干活,晚上读书。

       据故乡的人说,诗人长我两辈。我应叫他杏樵二爷。他仅是我故乡的诗人之一。我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人多如天上的繁星。除了有名的诗人和诗篇外,更多的是没有名的诗人,由于他们没有发表诗的机会,他们的许多美好诗篇被淹没了。一旦我们偶而得到,拂去历史的尘土,那心情就像找到晶莹的朴玉、闪光的金子。

      每当想到故乡,杏樵二爷的诗就会浮上我的记忆。
  



[ 阅读字体大小: ]
暂时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 不要忘了输入验证码哦!
作者: 姓名:    验证码: 
评论:

禁止表情
禁止UBB
禁止图片
识别链接
识别关键字
 
Copyright © 2018 杨子空间  网站管理 
Processed in 0.031250 second(s) , 9 queries
辽ICP备1801877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