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1日,星期二,晴。
读首词再睡,第72夜
今晚我们读张先的《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
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
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欧阳修最喜欢的张词就是这首。张先的词名“桃杏嫁东风郎中”就是欧阳修用这首词最后一句“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给张先起的。
据宋人范公偁所著《过庭录》记载,欧阳修非常喜爱张先词,尤其喜欢他的这首《一丛花令》,每逢闲暇,总是在书房里一边踱步,一边吟哦,对其中的“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推崇备至。欧阳修任参知政事时,早已归乡的张先有事进京,顺便去看欧阳副宰相。当时欧阳正在家里看书,一听门人说张先来了,激动得鞋子穿倒了都不调换一下就出来迎接张先。一见面便大声叫到:“你就是‘桃杏嫁东风郎中”吧!久闻大名啊,相见恨晚!相见恨晚!张先也道了对欧阳的仰慕之情,两人一见如故,讲诗论词,终日不倦。这个故事为我们留下“欧阳修倒屣迎张先”千古佳话。
这首词还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据南宋皇都风月主人撰《绿窗新话》引宋人杨湜《今古词话》载,张先早年曾与一小尼姑相恋,被老尼姑发现后把小尼姑囚禁在池岛中一小阁上,夜深人静时,她就潜下梯,迎乘船过来的张先登阁相会。后来,他们不再见面了,张先不胜缱绻,作了这首词。这是宋人笔记所载,是非已无从考证。
这首词写一位女子在她的恋人离开后独处深闺的相思和愁恨。
上片“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高楼远望而伤感,苦苦地思念远方的心上人,这样的伤感何时才能结束呢?开始这一句是经历了长久离别、体验过多次伤高怀远之苦后,积郁胸中感情的一次爆发。“无物似情浓”是对“伤高怀远几时穷”的回答,伤高怀远之情之所以绵绵不绝,是因为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爱情更浓烈,更让人魂缠梦绕。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离愁别恨像千丝万缕的柳条纷乱不已,更何况东陌之上,满天飞絮蒙蒙。伤离的女人对随风飘拂的柳丝飞絮有特殊感受。乱拂的千万柳丝引动了离愁,使她的心绪不宁,这里却说她的离愁引动柳丝纷乱。“千丝”和“千思”谐音,其中有张先的巧妙处。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眼前还浮现着你的马儿在嘶鸣,却越跑越远,消逝在飞扬的尘土里,情郎啊,茫茫天涯,你叫我到哪里去找你的踪迹?
下片,“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池水溶溶,鸳鸯成双成对地在池中戏水,小船来往于池塘南北两岸。“双鸳”二字既有对往日欢聚时光的回忆,又有和此时此刻登高伤怀、自怜孤寂的强烈对比。“南北小桡通”,有他们往日池岛约会往事的影子。
“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黄昏以后,雕梁画栋的楼阁上,梯子已经撤去。依然还是孤独的一人望着斜照在帘栊上冷冷清清的月亮。这句虽然写景,却隐隐传出一种孤寂感。“又还是”三字,暗示这斜月照映画阁帘栊的景象应是往日与情人相约黄昏后的美好时光。
“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怀着深深的怨恨,我反复思量,我的命运竟然不如桃花杏花,它们倒还能嫁给东风,随风而去呢。这两句化用李贺《南园》诗中的“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桃杏犹解”,言外之意是怨嗟自己未能抓住“嫁东风”的时机,以致无所归宿。而从深一层看,这是由于无法掌握自己命运而造成的,从中显出“沉恨细思”四个字的分量。
张先的许多词都感情浅薄,这首词却情真意切,无论思想方面还是艺术方面都值得永远为人称道。所以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张先的代表作,代表人物就是欧阳修。
如果我们中谁的情路上有两人真心相爱,但因横亘在两人之间难以逾越的世俗之墙而分手的情况,比如两人相爱,因一方的父母死活不同意而没走到一起,后来找到的又觉得不如父母不同意的那个,看这首词会有更深的体会。我没有这方面情况,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深,只能从字面上解读。
明天见!
晚安!
| 发表评论 - 不要忘了输入验证码哦! |
读首词再睡,第72夜 [ 日期:2025-11-12 12: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