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7日,星期五,晴。
读首词再睡,第68夜
今晚我们读张先的《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看看他的第3影。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
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
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
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
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
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
重听,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
读张先词,几乎没人提起他是位大画家。他的《十咏图》1995年10月15日在北京翰海拍卖公司举办的拍卖会上拍出1800W高价,故宫博物院以国家名义得到这件稀世珍宝。1995年的1800W什么概念?现在拍,肯定过亿了。我们从张先既是大词人,又是大画家这两栖文化名人角度看,他肯定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他的这首词最能体现他的“词中有画”。
他的这首词画的春郊月夜、柳花烟渚,以及在这个背景上活动的人物,兼工带写,景物形神逼真,人物栩栩如生。
上片开始三句画大背景。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这是从船上的视角看的,绿色原野伸延到地平线上,连接着天空。抬头眺望蓝色的天空垂落到水面上,与江水相连。白茫茫的江水,明澈洁净。“素色溶漾都净”得自谢朓诗《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澄江净如练”只开头三句,张先生为我们画出一幅江上美景,蓝天与绿野相连,波光粼粼,天光云影,映于澄江之中,景象浑茫寥阔,而又十分寂静。
“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这句就是他自己最满意的第3影了。这是他这幅画中绿野上的特写。淡墨一抹,显出功力,“无影”二字,整个画面灵动起来,那柳絮飞舞的轻盈飘忽,形神俱出,而且微风吹拂,轻絮飘舞,微暗的树荫中,依稀看见它们游荡回转,而一点影子都没有,得飘忽无影的妙趣。
“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画面推进一步,出现人物了。首先是远处有归人身影,人影与晚霞相映,十分妍丽。人越走越近,看得越清楚了,她们穿着修长的巾带,薄薄的衫袖,随风飘动,一幅美人飘飘欲仙的姿态。美人们结伴春游,芳洲上采香草,拾野鸟的羽毛。这里用了曹植《洛神赋》中“或采明珠,或拾翠羽”这个句子。曹植写洛水女神之美,张先画汀洲女子之美。
“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上片歇拍写两个美人登上船,并停泊洲边,水边过夜。“凌波”语出曹植《洛神赋》中的“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后世多人沿用。晚霞辉映下,寂静的洲渚上,来了两个美人,张先生疑为凌波女神。
过片画近景,画美女弹琵琶。
“彩绦朱索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美女回到船上,换妆梳洗,戴好首饰,以更娇美的形象出现。夜深深,风平浪静,船在江中一动不动。
“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突然两个琵琶同时弹响,优美的琵琶声里饱含今古幽思,谁能听得出来呢?这里切题《舟中闻双琵琶》,这是画的核心内容,两个美女在船上弹琵琶。
“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这里的第一句出自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大珠小珠落玉盘”。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并举,形象地表现了音乐旋律的跌宕起伏。“酒上妆面”,画的是琵琶女面颊被酒晕得绯红;“花艳眉相并”形容女子的醉态美。
“重听,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没听够,于是重奏“汉妃一曲”,用人们熟悉的王昭君远嫁匈奴,马上弹琵琶故事,述说琵琶女离乡背井、流落江湖的身世之感。有白居易《琵琶行》意境,结句“江空月静”就是《琵琶行》里的“唯见江心秋月白”。如泣如诉的昭君怨曲,把人带进了哀愁的境界,相对无言,月夜格外的沉寂,留下了无穷的余韵。
张先82岁时画的《十咏图》,1995年拍1800W。
明天见!
晚安!
| 发表评论 - 不要忘了输入验证码哦! |
读首词再睡,第68夜 [ 日期:2025-11-12 12:42 ]